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(集合15篇)
在现实的学习、工作中,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,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,有助于个人提升。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1(甲)阅读《曹刿论战》,回答问题。(2分)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。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公与之乘。战于长勺,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 齐师败绩,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;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1.本文选自《左传》或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,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。(1分)
2.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。(2分)
①小信未孚(使人信服 ) ②小大之狱(案件)
③公将鼓之(击鼓进军) ④望其旗靡(倒下)
3.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,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。(2分)
答:战前——鲁浅陋; 曹 有远谋 。 战时——鲁不作调查,急躁冒进; 曹 实地调查,抓准时机。
战后——鲁 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(举出1例,即得1分)。 通过对比,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。(1分)
4.曹刿的“远谋”体现在哪里?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。(2分)
答:(1)政治方面:1分。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.
(2)军事方面:1分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。(或:适时出击,适时追击)。
5.读了这则短文,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?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。(不超过30字) (3分)
答: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,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,获得人民的支持;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,把握战机;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……(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,联系实际谈出看法,言之成理即可,记2分)
(甲)阅读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,回答问题。(2分)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溪举于市,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1、文章出自于《孟子 告子下》,孟子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。(1分)
2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(2分)
(1) 苦其心志 (使……痛苦) (2)入则无法家拂士(同“弼” 辅佐)
(3) 曾益其所不能 (同“增”,增加) (4) 人恒过,然后能改(犯过失)
3、本文从哪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?(2分)
答: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
4.全文的中心句是.生于忧患死于安乐(或: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)。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,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。 (用课文词语回答) (2分)
5.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,强调了“逆境能成才;现在有人认为“顺境也能成才”。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,请举例谈谈。(3分)
答: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,无惟一答案。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,言之成理均可。
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2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日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日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日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日:“小惠未稿,民弗从也。”公日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日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日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日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日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日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日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日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日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1.下列加粗的“以”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( )
A.何以战
B.必以情
C.必以分人
D.可以一战
2.解释加粗的词语。
(1)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
(2)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
(3)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
(4)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
3.翻译句子。
(1)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你认为长勺之战,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参考答案:
1.C
2.(1)谋划(2)类(3)缘故(4)振作
3.(1)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,可以凭此作战。
(2)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,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,第三次击鼓,士气就枯竭了。(意对即可)
4.取信于民;详察敌情;上下一心;指挥得当; 等等。 (言之有理即可)
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3十年春,齐师伐我,公将战。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,战则请从。”
公与之乘。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 ……此处隐藏8219个字……。
(节选自《曹刿论战》)
[乙]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(赵奢)言兵事,奢不能难(驳倒)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其故,奢曰:兵,死地也(危险的场合)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(赵国)不将括即已,若比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
赵括既代廉颇(赵国大将),悉更约束(规定),易置军吏。秦将白起闻之,纵奇兵,佯败走,而绝其粮道,分断其军为二,士卒离心。四十余日,军饿,赵括出(带领)锐卒自搏战,秦军射杀赵括。括军败,数十万之众遂降秦,秦悉坑之。 (节选自《史记》)
19.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。(3分)
①公将鼓之。 ( ) ②既克,公问其故。 ( )
④秦悉坑之。 ( )
20.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。 (2分)
尝与其父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
答:
21.根据乙文内容,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,并说说成语的意思。(3分)
成语: (1分)
意思:
22.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,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?说说你的看法。(3分)
参考答案:
19.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。(4分)
(1)击鼓(进军) (2)已经 (3) 埋
20.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,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,却不说(赵括)善于打仗。(2分)
21.该题考的是成语。(3分)参考答案:纸上谈兵(1分)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,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,发空议论。(2分)(没有比喻义,只给1分)
22.此题为开放题,答案不唯一。(3分) 答案示例: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、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,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;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,没有实践经验,只会夸夸其谈,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。(各2分)
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14【甲】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未可。齐人三鼓。刿曰:可矣。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未可。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可矣。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
【乙】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,离地约二三尺。一大蛇过其下,昂首欲吞蜘蛛,而势稍不及。久之,蛇将行矣。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,离地约二三尺。一大蛇过其下,昂首欲吞蜘蛛,而势稍不及②。久之,蛇将行矣。蜘蛛忽悬丝而下,垂身半空,若将③追蛇者;蛇怒,复昂首欲吞之。蜘蛛引丝疾上;久之,蛇又将行矣,蜘蛛复悬丝疾下,蛇复昂首待④之,蜘蛛仍还守其网,如是者三四次。蛇意稍倦,以首俯地。蜘蛛乘其不备,奋身飙⑤下,踞蛇之首,抵死不动;蛇狂跳颠掷,以至于死。蜘蛛乃盬⑥其脑,果腹而去。
注:①尝:曾经②而势稍不及,及:到,到达。③若将,若:好像。④待:防备。⑤飙:像疾风一样。这里指迅速。⑥盬(gǔ):吸饮。
17.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(4分)
(1)公将鼓之: (2)再而衰:
(3)如是者三四次: (4)果腹而去:
18.翻译下列句子。(4分)
(1)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
(2)蜘蛛乘其不备,奋身飙⑤下,踞蛇之首,抵死不动。
19.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;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,乘其不备,置蛇于死地。 (2分)
20.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?(3分)
21.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(2分)
参考答案:
17、(1)击鼓(2)第二次(3)像这样(4)离开
18、(1)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,我们的勇气正旺盛,所以战胜了他们。
(2)蜘蛛乘蛇不防备,迅速悬丝垂下,盘踞在蛇的头上。
19、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
20、示例一: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,切不可莽撞行事。示例二: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,周密分析的基础上。
21、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。也可以战胜强者。
《曹刿论战》阅读答案15《曹刿论战》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,完成6—10题。(12分)
【甲】公与之乘。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(节选自《曹刿论战》)
【乙】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。楚人济④泓而来。有司⑤复曰:“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。”宋公曰:“不可。吾闻之也,君子不厄人,吾虽丧国之馀,寡人不忍行也。”既济⑦,未毕陈⑧,有司复曰:“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。”宋公曰:“不可。吾闻之也,君子不鼓不成列。”已陈,然后襄公鼓之,宋师大败。
①宋公:即宋襄公,宋国国君。②期:约定时日。③泓:水名,今河南柘城西。④济:过河。⑤有司: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,这里指宋国的子鱼。⑥迨:趁着。⑦既:尽,完了。⑧陈:通“阵”,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。
1.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。(2分)
(1)彼竭我盈,故克之 克: (2)然后襄公鼓之 鼓:
2.下列句子中的“于”与例句中的“于”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(2分)( )
例句:公与之乘。战于长勺。
A.骈死于槽枥之间(《马说》)
B.行者休于树(《醉翁亭记》)
C.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(《出师表》)
D.能谤讥于市朝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3.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
(1)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译文:
(2)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。
译文:
4.有人说鲁庄公“鄙”,也有人说“不鄙”。你同意哪种说法?请简述理由。(2分)
5.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,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(2分)
参考答案:
1.(1)战胜(攻破)(2)击鼓进军(答成“击鼓”也算对)(每小题1分)
2.C (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,可译为“在”;C项为介出对象,可译为“对”)
3.(1)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,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(减弱)了,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(枯竭)了。
(2)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。(每小题2分,意思对即可)
4.示例:鲁庄公“不鄙”。理由合理得分,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
5.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,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。(答成“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”或“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”也可)
文档为doc格式
Copyright © 2025 学诗词网 www.92yoo.com 版权所有